“既然”“嗓子”“晃荡”“拎水桶”“沉甸甸”……随着小朋友们的朗读,电子投影仪上苹果树上的苹果逐步减少。
这是杨梅老师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,利用玩“摘苹果”的游戏机制,由杨梅老师指名学生读词语,发音正确的才能摘下苹果。通过这样的游戏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字,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。
热身游戏做完,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画,画面内容对应的是课文《三个儿子》的1—6自然段,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,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。老爷爷还有台词:“三个儿子?不对吧,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。”
带着问题,全班学生5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。小黑板上出示了小组合作要求:自读课文1—6自然段,把三位妈妈说的话划上横线,并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,还要思考三位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动作等。
小朋友们很快领会了课文内容,并以表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。第一个“妈妈”自豪地说:“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,谁也比不过他。”第二个“妈妈”骄傲地说:“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,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。”第三个“妈妈”却不同,她谦虚地说:“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。”
杨梅老师俏皮地说:“听到妈妈们谈论自己的儿子,我真好奇,我们就跟着妈妈们回家,见见她们的儿子吧。”
此时,PPT上出现了第二幅画,场景对应的是课文的7—13自然段,三个妈妈打了水,拎着水桶回家去,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。
“这桶水重不重?你从哪里知道的?”“一桶水可重啦!水直晃荡,三个妈妈走走停停,胳膊都痛了,腰也酸了。”
孩子们结合图片内容在课本里找到了答案,“一个孩子翻着跟头,像车轮在转,真好看!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。”“一个孩子唱着歌,歌声真好听。”“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,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,提着走了。”
“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?”有小朋友立即举手回答:他觉得妈妈特别辛苦,胳膊都痛了,腰也酸了,非常吃力,他就跑过去帮助妈妈提水。
“他的妈妈在想:我的儿子翻跟头和唱歌比不过别人,但是他知道帮助妈妈提水。”“老爷爷心里在想:只有这个儿子看到妈妈提水很吃力,主动地接过水桶。这是一个关心父母、体贴父母的好儿子。”……
推荐: